120v

盗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与策略

文章作者:AP
2023-01-05

中医认为,阳气蒸腾津液,将它们输送到体表,通过汗孔宣发出来就变成了汗。正常出汗无可厚非,但人在熟睡以后不知不觉地出汗,中医称之为盗汗。

盗汗分为两种,一种属生理性的,一种属病理性的。现代医学认为,小孩因为皮肤幼嫩,所含水分相对较多,毛细血管丰富,新陈代谢旺盛,同时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健全。因此,小孩子在活动时容易出汗。

此外,小孩如果在睡前吃东西,胃液分泌增多,也会引起汗腺分泌的相应增加而导致出汗。

另外,人体在睡觉时,室内温度过高,被子太厚,都是造成生理性盗汗的原因。

病理性盗汗多属虚劳之症,临床上分为:阴虚盗汗、阳虚盗汗、气虚盗汗、血瘀盗汗、血虚盗汗、湿阻盗汗、外感盗汗等。

盗汗的分度

轻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已深,或清晨5时左右,或在睡醒前一两个小时,患者身体会出现少量的汗液,醒后则不再出汗。

中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,随即出现全身出汗的现象,汗量较多,醒后则不再出汗。患者会感觉口干咽燥,擦干身上的汗液后,再入睡也不会再出汗。

重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,患者全身大量出汗,醒后汗液虽可逐渐停止,但是再次入睡时,依然会满身大汗,严重影响睡眠。这类患者同时会兼有心情烦躁、口干舌燥、消瘦、疲乏不堪、大便干燥等症状。

中医治疗盗汗的辨证论治方法

气虚盗汗,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,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调整;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,心悸少寐,宜补血养心,以归脾汤加减方治疗;阴虚体质引起,身体出现燥热症,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改善。

阴虚火旺盗汗,五心烦热,宜滋阴降火,治疗以养阴清热、使热内消为主,可选用当归六黄汤、麦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六味地黄丸等方药。配伍多用生地、麦冬、地骨皮、桑叶等药,如热过重可加黄连,汗出量多加龙骨、牡蛎、生黄芪等。

盗汗还可与阴阳失调、表虚受风有关,症见汗出怕风,周身酸楚,时寒时热,或半身出汗,或局部出汗,苔白,脉缓,治疗以调和营卫为法,方用桂枝汤等。

因情志不舒、过食辛辣肥厚、素体湿热偏盛等引起的肝火、湿热郁蒸型盗汗,症见全身出热汗、汗液易黏、面赤烘热、烦燥口苦、小便色黄、舌苔薄黄、脉弦数;治疗以清肝泄热,化湿和营为法,方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。

盗汗的中医治疗

1.心血虚证:盗汗,心悸,面色无华,唇、甲色淡,舌淡红,脉细弱。补血养心、益气固表。人参养营汤加龙骨。牡蛎。

2.阴虚火旺证:夜寐盗汗,五心烦热,或兼见午后潮热,两颧色红,口渴,尿黄便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滋阴降火。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、浮小表。

3.气阴亏虚证:盗汗,潮热,五心烦热,肢体倦怠,气短口渴,舌红瘦小,少苔,脉微弱。滋阴益气。生脉散加黄芪、糯稻根。

如何预防盗汗

中医认为,“汗为心液”,若盗汗长期不止,心阴耗伤十分严重。因此,在积极治疗的同时,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:

1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,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,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注意劳逸结合。

2、在饮食方面,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,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。如属阴虚、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,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,切勿饮酒,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,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,得到恢复。

3、在条件允许时,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,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。

4、患者的被褥、铺板、睡衣等,应经常拆洗或晾晒,以保持干燥,并应经常洗澡,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。

5、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,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,避免发生褥疮。

0
登录后参与讨论

色情 谣言 网络钓鱼/广告 政治 侵权 人身攻击

补充说明:

×